6月26日晚上举行的发布会慧眼智行,相信关注智能科技产品和汽车的朋友都应该没有错过,发布会中正式上市的小米YU7,同样跟预料中一样特别出圈,25.35-32.99万元的售价,比首款车型(丨)贵了约3万多块。
不过这并没有削减消费者对这款车的热情,小米YU7上市后不久,小米汽车官方宣称,上市才刚3分钟,大定就突破200000台,随后又发布了上市1小时突破289000台的海报。从目前的数据来看,小米YU7似乎是一片大卖的光景。
然而,在某鱼平台上搜索小米YU7,却出现了大量相关的订单转让信息,开价有低有高,个别甚至打出2.89万元的高价。此前,小米CEO雷军曾公开强调称:“为了防‘黄牛’,在‘现准车’和定制新车里面,每个人在24小时之内,能各定购一台”。不过,就目前的情况而言,小米防“黄牛”似乎防了个寂寞,这些“黄牛”到底从哪里来,也是值得考究。
除了“黄牛”这熟悉的味道,小米汽车的“文字游戏”一如既往地玩得很溜。比如全系标配达到1000万Clips的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,似乎想要通过智能驾驶辅助“一雪前耻”。
Clips这个看起来挺专业的词语,实际上是车辆在真实道路中采集的驾驶数据片段,通常以约30秒为基准,记录下车辆摄像头等各种传感器采集到的驾驶数据量。不过横向对比起来,目前能到1000万Clips的车企其实并不少,不仅特斯拉、理想能做到,就连奇瑞、吉利等传统车企也能做到,小鹏汽车更是能达到2000万Clips。
因此慧眼智行,小米刻意强调这一参数,似乎想要证明自家的智能驾驶辅助并不差。但是实际使用状态下到底能否做出让人安心的表现,这才是用户们最关心的问题。而小米在发布会上公布的一系列测试验证数据,包括653台测试车1062万公里的整车测试验证,历时539天、覆盖296个城市、649万公里的道路实测路试,以及各种各样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,显然都是想要给用户派“定心丸”。
尽管如此,在首款车型小米SU7身上,官方也曾宣传做过各种各样的测试,但仍旧爆出各种问题,虽然有一部分存在为黑而黑的嫌疑,但最后却栽在了一场与疑似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相关致命交通事故上,导致品牌口碑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。不过,对于行业来说,小米SU7敲响的安全警钟,不仅让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在宣传方面得到了整顿,同时还让行业对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,也算是对行业作出了贡献。
如果从产品角度来说,小米YU7的在性能方面还是有一些亮点,顶配的YU7 Max采用前后双电机四驱布局,系统综合最大功率508千瓦,3.23秒即可加速破百,CLTC工况下的续航里程为760km。YU7 Pro的性能则降了一级,但同样采用前后双电机四驱布局,系统综合最大功率也有365千瓦,百公里加速时间也仅为4.27秒,CLTC工况续航反而更长,达到770km。值得一提,这两款车型均配备闭式双腔空簧和连续阻尼可变减震器。
至于入门的YU7,它的最大功率为235千瓦,但由于采用了单电机后驱布局,少了一台电机,哪怕搭载的只是96.3kWh的磷酸铁锂电池,其CLTC工况续航里程还是能达到835km,是三款车型中续航最长的车型。或许是因为负载更少的缘故,其百公里加速时间仍只需5.88秒,对绝大部分用户而言也是动力充足。
不过,亮眼的性能也并不代表铁定能赢,要知道当今汽车市场确实有很多不可理喻的消费需求。就好比特斯拉,光看参数似乎谁都能秒它,最近销量甚至还有明显下滑,但还是有一堆只认品牌的人去买它。
小米YU7也是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造车新势力,全系标配的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,还能给它带来5.2C的最大充电倍率,15分钟最长补能里程可达到620km,优势也是比较明显。但小米汽车要想成为特斯拉一样的消费时尚主流,还得花更多的功夫,尤其在产能方面。
上市1小时突破289000台大定量,确实是比较夸张的数据,但即使抛开“黄牛”的水分,单凭小米汽车目前极度紧缺的产能,仍然存在巨大的风险。目前,小米汽车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处于超负荷的状态,即使产线利用率提升到200%,并采取双班倒和产线优化等措施,实际月产能约为2.4万辆。而预计7月正式投产的北京亦庄二期,显然就是为小米YU7的量产而准备。
但二期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,跟一期工厂基本一样,两期工厂加起来可以达到30万辆,就一期工厂紧张的产能来说,两款车型同时生产,产能依旧不容乐观。假如这89000台的定位无法快速消化,意味着准车主们恐怕要面临漫长的等待交付时间。这种典型的“饥饿营销”,有利也有弊,玩得好的话,确实可以获得更高的销量,但一不小心玩砸了,恐怕就会出现退单潮。而且,当然市场竞争激烈,很多竞争力强悍的新车型也在不断推出,并抢走那些等不及而退订的客户。
汽车网评:从营销角度来说,小米YU7确实耍了一些“小聪明”,而且还起到了预期的效果。但是,市场的发展总是难以预料,小米YU7看似火爆的局面,到底是真火还是虚火,还有待市场后续的考验。小米汽车要反击质疑,最终还是得通过实力来证明。
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